跨文化视域下国产小投资影片的文化移植-赌博下载

发布时间 2018年08月01日 04:40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赌博下载 » 品牌

[摘要]跨文化发展已经成为电影产业的主流趋势,国产影片中植入欧美元素也愈发明显。以中国文化为基调配以欧美元素的点缀,已经成为很多新型影片的亮点。这类影片不但具有较强的模拟性和逻辑感,更懂得在情节设定和伦理关系上给观众制造悬念,激发人们的观影欲望。特别是一些小投资影片,在人物设置和关键场景中都能轻易捕捉到欧美元素的痕迹,且均被处理得恰到好处、可圈可点。探索影片中的文化移植手法,可为中国电影的跨文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国产电影;欧美元素;文化移植

在近期拍摄的一批优秀国产电影作品中,频繁地使用了欧美元素,并将它们表现得鲜活而又真实,为影片增色不少。这种文化间的移植现象,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一、猜测情节和伦理之间的联系

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国产影片《十二公民》正是抓住这一点,巧妙地采取文化移植的手法,为自己的电影创作增加新的亮点。电影开头就讲述了这一地区发生的一桩饱受争议的凶杀案。一位年轻人被指控亲手杀死了他的爸爸,这一事件在当地影响极大,甚至在网上也引起了轰动。一所著名的法律学院把这一案件作为例子,在“欧美国家如何庭审”这一课题里模仿了欧美的庭审现场。每一位陪审员的年龄、工作、社会地位各不相同,这12位陪审员之间激烈的争辩构成了电影的基本情节。这种情节的设计让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想,引起了人们的观影兴趣。

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讲,影片都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从情景到剧情,模拟性与逻辑感都十分强烈,电影要吸引观众眼球,就必须把握好故事情节与剧中人物的内心描写,让观看者感到影片所刻画的虚拟是一种独特的真实,这种真实是文化之真、虚拟之真。此外,虚拟性的叙事方法也有降低审查风险的意味,模拟的争辩与审判并不形成真正的法律效力,所引起的专业异议或者公众质疑被大幅减少,其所面临的公检法机构的审查压力也相应减弱。争辩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是一个十分烦琐的过程,电影从多个角度对事实情况进行了详述。

在中国的法律中,只要违反了制度就可以说是不同程度的犯罪。影片中陪审团成员针对两位证人——听见那对父子在激烈地吵架,并且看到少年杀人后逃跑的看门人和从窗子里亲眼看见犯罪过程的邻居的证词,判断他们所述情况的真实可靠性。剧中何冰扮演的陪审员把时间作为线索,推理出腿部有残疾的看门人从他睡觉的房间走到大门口需要的时间和行驶时会发出巨大声音的城铁经过受害者屋子的时间,经过上面两个时间点的推论,他得出了一个十分有力的结论——腿部有残疾的看门人没有听见或看见案发过程。根据实际情况推论出的结果已经打败了谎言,因此他的话不可作为证据。

对于影片中的这类事情,要进行多方面取证才更有说服力。假如只是单一推理的话,把这部电影和日本独具特色的推理影片相比较,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因此,本片的导演特意在影片中添加了很多基于个人内心的理性分析。两个人都没有听见或看见案发的过程,是什么理由让他们向记者说出那些看似证据确凿的话语的?在陪审团里年纪最大的一位男士说出了他的理解:那位作为证人的、腿部有残疾的看门人,他身上的衣服十分破旧,甚至在衣服的侧面有好几个破洞,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手臂掩盖着衣服上面的破洞,不想被别人发现。从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可以看出他被自己的孩子和亲戚所忽视,没人重视他,但是从他用手臂掩盖衣服上面的破洞这一动作可以发现他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内心深处是不想被别人忽视的。在他的一生当中,这次也许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他的言辞会被很多人听到,甚至他的言辞会决定一位少年未来的走向。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想象这位看门人的内心一定是非常激动和澎湃的。所以说,他不是主观意识上歪曲事实,而是存在一些外在因素迷惑了自己的大脑。

不同的证人会持不同的态度,所以这一情节能够让人相信的原因在于:他阐述了那位看门人因为什么而说谎,并且它差不多包含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拥有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类大众需要。可信的另一原因在于那位提出推理的男士,他的年龄与那位腿部有残疾的看门老人的年龄一样,而且这位男士在生活中也许和那位腿部有残疾的看门老人一样遭受亲人的冷对。正是因为这样,才让这位陪审团里面年龄最大的男士做出的推理更具有说服性,才得以让大众接受。电影在描绘一部推理小说的时候,还在讲述影片中亲人之间的情感故事,从案件里面的杀父故事开始。

以上一系列的推论过程实际上就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不但是对少年谋杀亲父的判断和理解,更是对陪审团中所有成员利用一种立场来进行判断和理解,当然,后者有对人物之前行为进行交代的能力。电影情节在这里向前发展,与此同时也在追寻过去。当中最经典的一幕在3号陪审员的观点改变。由演员韩童生扮演的陪审团3号成员是所有人里最后同意少年由有罪改判无罪的,那位杀父的少年不尊老、对父亲不孝顺的做法在3号陪审员心里一直是他认定少年有罪的依据。电影最终公布了3号陪审员持有这种成见的缘由——3号陪审员曾经与其父有过十分严重的分歧,导致两人产生一次剧烈的争吵,以至于3号陪审员与父亲关系破裂。

从本质上讲,影片讲述的并不是一场真正的庭审,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改变犯罪嫌疑人的命运,也就是因为这样,大众对于这场虚拟的庭审现场的关注度不会十分高,然而更吸引大众眼球的还是那些陪审团成员身后的生活历程,那些陪审员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进入了那间教室,在决定那个年轻人生死的时候,也同样在谱写自己的生命历程。在影片中,3号陪审员最终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

二、小投资影片的文化移植

从整体来考虑,电影并没有把情节重点放在解释陪审团制度的好坏上面。因此,以电影的形式来宣传欧美的陪审团制度未免有些言过其实。在描写这种欧美特有的制度时,电影还通过影片中人物之口对陪审团制度是否可以中国化提出质疑——“欧美庭审采用的陪审团制度放在中国的公堂之上不一定会适用”“我们国家幸好没有采用欧美庭审时的陪审团制度,要是我们也采用这种方法,把犯罪嫌疑人的生死交到所谓的陪审团手里,对所有人来讲都是不公平的”。

电影反映了社会的现状,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的内心世界。支持这样疑惑的社会症状、文化根本才是电影真正想展示的具体内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阴魂不散”的偏激思想。这样固执的偏激方式各不相同,但却丝毫不影响它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那些善良、朴实的关系造成严重的损害。“偏激”就是造成这种冲突的核心,电影情节基本上是由陪审团当中每一位成员间所拥有的偏见造成的意见不合组成的。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理智的思想渐渐被偏激的思想所代替,重脸面轻理性,性情冲动,不讲道理,直到最后发展为拳脚相加,场面十分混乱。偏激思想的产生在很多时候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是不尽相同的,并且每个人所受的教育、接受的思想也都不一样,也就是因为这样,陪审团成员因为个体差别巨大,其偏激的行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影片导演策划了很多方面的差别性——在陪审团中人员混杂,其中有法院检察官、公交车司机、因为误判进过监狱的年轻人、商人、中学超市老板、政法大学的保安、医院大夫、老北京人、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等等。然而偏激的思想基本表现在对于目标模版认知下发生的一连串情感变化和暴力行为。但是观众可以很快看出,争论的方向始于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出身偏见。继而陪审员因各自观念的不同使他们持有更偏激的观点。有的是对于地方性的蔑视(老北京人对于河北人的态度),还有年龄之间的偏见(老一辈人对于年轻一代的看法),有针对企业家的仇富思想,更有面向农民工的嫌贫心理。每一位陪审员都会根据自己的观念来对自己所在的立场进行声援,在这段时间里,与片中人物身份相同的大众便会下意识地把自己作为电影的代言人,轻信别人所说的话或提供的证词。

这些陪审团的成员大多数都是没有真实身份,用一些代号来称呼,即以几号陪审员来代称他们的。首先提出犯罪嫌疑人无罪的8号陪审员和最终改变自己看法的3号陪审员就像在一条“理智和非理智”坐标线上的两个终点,陪审团其他成员分散在他们之间。陪审团成员姓名的隐去意味着每个人身上特有的本性被大众化,正是因为这样,电影不但是对“大众形象”的刻画,还是对“群体”的刻画。有人曾提到过,陪审团制度在本质上微缩了人与人之间的一些摩擦,无论哪种审判都存在某些可能,也就是对组成社会文明的基座,比如法律、正道、公德,还有把人们关联在一起的风俗习惯,对它们进行一些困难的质疑。影片《十二公民》用群体理念代替个人理念来组成思想冲突,服膺于电影研讨现实生活痼习与偏激思想的请求。

三、国产化的创新

案件的实际情况可能会给人们造成某种假象,影响人们的正确判断,但是整部电影彰显的讲述特点就是真伪不清。在这种讲述特点背后,是那些电影人富有灵魂的崭新创作。年轻电影人拍摄影片的特点一般都是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来进行创造,并且左右他所拍摄的影片风格,这种熟悉可能是他一直生活的地方,也可能是他一直从事的工作。身为一名资深的话剧编辑,徐昂首部电影《十二公民》自始至终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话剧思想和舞台效应,而不是传统电影的那种影片感。这属于话剧类导演特有的一种风格,这是他们扬长避短的一种崭新的创作,能够完美地利用这一崭新创作的秘诀在于其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的长处,进而升华电影的主旨。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美国影片的中国化移植都要面对怎样处理叙事方式、影片主旨、人物设置等很多问题之间的关系,整体照搬和胡乱添加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然而这部影片却巧妙地把欧美地区的陪审团制度用模拟的方法带入我国社会,为欧美躯壳上覆盖了合理的中国式面纱,这也是一种崭新的创作。很多外国电影在进行中国化移植的时候经常是仅仅对影片的个别人物进行修改,换汤不换药。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节约成本的手段了,可是经过这种方法进行改头换面的电影展现出来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但是这部影片并不是利用那种方法对其进行中国化移植的,影片导演以他独特的方法来对影片进行中国化移植,可谓是成功的、有效的。同时体现了新一代电影人在制片方面的诉求、审查者的内容控制和创作者的主题表现之间恰到好处的一种平衡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转化让人们在视觉上产生错觉。首先是在影片的开头,对生活中真实发生的谋杀案进行简单的描写,然后视角就到了那场模拟的争辩环节;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又把镜头从那场模拟的辩论中回归现实——8号陪审员转身从凳子上拾起掉落在上面的工作证件。电影最后这一情节重返“影片中的现实”,很轻易地让观众想起银幕之后的现实生活,进而升华了该片的主旨,同时也使其价值发挥到了极点。

四、结语

移植了欧美文化元素后的国产电影不但能够生动形象地描写人类的内心世界,更展现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经典的故事情节不但能引发观众的思考,更能让人们猜测其中的缘由,同时根据事情的进展,挖掘出两种文化间的差异,进而有所收获。这种多元化的创作与拍摄手法不但成功地深化了主题,更提升了电影作品的审美价值,非常值得借鉴。

[课题项目] 本文系梧州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2b023)。

[参考文献]

[1] 王海芸.欧美经典电影的主题文化[j].电影文学,2015(16).

[2] 李道新.跨国构型、国族想象与跨国民族电影史[j].当代文坛,2016(03).

[3] 程卓.从欧美电影看国产电影市场的走向[j].戏剧之家,2016(09).

[4] 郑笑眉.电影的文化价值与国产电影的竞争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4(01).

[5] 姜静楠.国产电影的生存与文化立场[j].文艺研究,2005(01).

[作者简介] 孙雁(1974—),女,广东揭阳人,硕士,梧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