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偶像剧《绯闻女孩》的校园文化思考-赌博下载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17日 15:57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赌博下载 » 品牌

[摘 要] 在全球村环境下,借助网络,作为西方社会形态载体的影视传播也开始渗透进我国高校学生生活,观看学习西方影视不仅成为学生学习外语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学生课余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本文借对美国青春偶像剧《绯闻女孩》所传播的文化透视与解读,从校园文化、婚恋观、两性关系等角度分析影片可能带给高校学生的影响,进而提出校园文化建设中以辩证思维鉴赏商业社会下西方影视文化的文化形态、提高审美意识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 影视文化;《绯闻女孩》;鉴赏;文化建设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校人文科研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wyxm_0013)。

影视文化以电影、电视和网络为载体,在现代社会文化形态居主导地位。在全球村的环境下,借助网络,不但国内的影视,国外的影视传播也开始占领我们的精神生活。在中国都市年轻人特别是各高校大学生的休闲娱乐中,英文影视作品从肥皂剧、情景喜剧、犯罪剧、科幻剧、医疗剧到冒险剧,从《x档案》《暮光之城》《迷失》《越狱》《成长的烦恼》《老友记》到《欲望都市》《绯闻女孩》《绝望主妇》无不成为大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英文影视作品在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审美教育等。英文影视节目作为外国文化传播的载体,成为我们透视异域文化的窗口。 一方面,纯正地道的英语,西方风情习俗、刺激和浪漫故事无不吸引着学生群体;另一方面,商业利益驱动下浮华烦躁的自由观、扭曲的伦理观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存在渗透侵蚀。因此面对西方影视文化,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对不良信息特别是资产阶级腐蚀思潮的抵御能力、增强辨别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绯闻女孩》剧情介绍

根据美国作家cecily同名畅销小说gossip girl(《绯闻少女》)改编,是一部充满时尚、名牌与潮流信息的青春偶像剧,拥有独特的校园视角,以时髦而流行的“博客”“手机短信”元素为散播绯闻的手段,以匿名女孩gossip girl的旁白与八卦消息揭露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上东城(upper east side)的一所私立学校中的年轻时尚充满活力的男、女生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奢侈放纵的私生活。

二、《绯闻女孩》折射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腐蚀

影片以美国一所私立高中为生活环境,以活力四射的美女帅哥、校园派对、课室走廊等熟悉的载体试图描写美国校园生活的故事,让年轻的观众们有置身于其中的感觉,拉近了观众的距离。对于中国学生观众来说,校园生活题材的影片本身就有特殊的亲近感,影片中纯正的美式英语、美女帅哥、花样服饰等时尚元素更是深深地吸引他们的眼球。但是《绯闻女孩》以学校为生活环境,采取的是“挂羊头卖狗肉”商业策略。影片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学校的主题活动——学术追求,学校本该有的莘莘学子刻苦读书等场面不见,只见学生之间为了异性与知名度不惜利用身体、金钱与社会地位不择手段,周围学生也成为散播绯闻的推手,高中校园只是学生互相攀比物质、外表和维持肉体感官需要的场所,奢侈放纵却无法充实人的精神。贯穿整个剧集的是谁与谁之间的绯闻、感情、派对等奢靡生活。另外,学生之间使用语言下流,如whores,sluts,bitches经常充斥在这些看似青春四射的美女型男学生耳边。学生见面的第一件任务便是眉飞色舞地交换最新的八卦新闻,学校成了八卦新闻的集散地。女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有的只是争宠吃醋、嫉妒,利用自身的美貌、家庭的地位为自己争得知名度。主角们非富则贵于是交友如鱼得水,喝酒、滥交、钩心斗角甚至吸毒、激情场面时刻冲击观众的心,“放纵”情节却发生在本应该纯净的象牙塔内清纯可爱的高中生中间。一个群体的成员通常是在一定的价值规范、目标引导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活动的。在共同社会心理特征下学生群体往往容易认知协同自己的所见所闻。影片的伪校园的描写容易误导大部分没有出国经历、体验外国生活的学生们,腐蚀年轻的心灵,不利于健康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婚恋观的误导

《绯闻女孩》最核心的部分便是角色之间混乱的男女关系,滥交是影片中人际关系的最好写照。且不说客串角色,单是男女主角的复杂关系与感情纠葛真是应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说法。女主角blair,serena,jenny,男主角chuck,nate,和dan是分别对应的三对主要男女朋友,而剧中不是简单地给其各自配对,每个角色之间都有另外的感情纠缠。花花大少的高中生chuck简直可以用奢靡形容其生活,出入风流场所、脱衣舞场,左拥右抱;nate不但与三位女主角都有过关系,所到之处皆有艳遇,甚至为了“舍己为家”、用身体换金钱与有夫之妇交往。而即使是邻家女孩甜美形象出现的女主角serena也曾抢夺好友的男朋友,吸毒出走,这不仅让我们感慨这些学生还是学生吗。blair为了故意报复男友chuck与旅途中认识的marcus保持关系,而marcus却是与继母发生关系的英国贵族;blair父母离异,母亲与rose 准备再组家庭,居住另一城市的父亲却转变成一个同性恋者。如此混乱的男女之间的关系却是构架在一群高中学生身上,这无疑让中国年轻观众惊讶这“狗血”的混搭关系。影视文化来源于生活,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但是显然在商业利益的驱动,《绯闻女孩》放大夸张了西方国家的婚恋问题,道德感的缺失冲击中国的年轻观众的视线,错误的婚恋观是对社会和谐建设的瓦解。[1]

(三)性教育的偏颇

男女朋友之间的亲热镜头充斥着这个影片,这些年轻人把性当成一种娱乐活动,fun,carefree的态度就像吃饭喝水一样随意,没有任何后果的提及,性、酒精与毒品的重复画面,节欲与安全性的信息缺失成为一种错误的暗示与鼓励。《绯闻女孩》的最大看点是青春偶像,其中知名演员serena更是拥有众多粉丝,女主角们的时尚生活成为不少粉丝们的潮流引领者。观众的欣赏与模仿是影视传播的潜在影响,而模仿源于正常社会心理现象。高校学生竞相模仿角色的服装,分析角色的转变,往往通过模仿自己喜爱的明星的着装及行为的途径,来表现自己和明星之间的相连感;从寻找和自己年龄和职业相类似的角色进行模仿寻到自我归属感已经成为观众的一种正常反馈。[2]人们在欣赏影视节目的同时,也在选择某种精神和价值观念,影视文化的神奇魅力和无限张力对情感伦理的影响不可小觑。华南师范大学[3]媒体传播并载文载道的影视文化,通过纯形式特征给予观众视觉、听觉的生理享受,给人以生理、心理的快感,文化传播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塑造人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现代心理学甚至以为,影视艺术有一种代偿与宣泄的作用,即观众在银幕或荧屏的作用下获得愿望的代偿性满足,同时使观众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对于人生观还没完全形成的年轻观众,我们也要正确看待影视文化的雅俗共赏的大众性。不健康的性的视觉描写无疑影响受众对性教育的认知,如此混乱的男女关系难保不对我们年轻的学生产生一种冲击,形成一种错误的两性关系认知,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决策,没有安全意识或有失偏颇的性描写将不利于健康心理与生理的教育,也不利于文明社会的建设。美国的超级影响力甚至会误导中国观众,美剧中开放和暧昧的两性关系会让成长中的年轻人无法辨别。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在当今的物质社会,也不乏存在一些商业炒作,为了利益最大化,刻意渲染各种赚人眼球的噱头,专注人性偷窥的嗜好将局部生活写照在显微镜和放大镜下刻意放大和演绎。

三、影视文化的鉴赏与道德建设

(一)认清不良信息的内涵、表象及其危害

电影首先是一种产业、一种商品,然后才可能兼顾到内涵或者艺术价值。从某种角度上讲,一部电影在体现讲述文化的时候不像纪录片一样是真实情节的再现,电影的文化通常是经过改造、夸张的,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主要受商业目的的引导,虽然影视为我们打开一个生动形象的透视中外文化的窗口。通过这一渠道借以了解英语本族语者鲜活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文化情景、生活方式,了解某些文化形态和内涵。但是我们也要警惕其中的思想腐蚀。一些美国的研究者发现,美剧中涉性内容非常普遍,而且还呈持续增多的趋势,性话题已经成为是当今美国影视必不可少的佐料,无剧不谈性、无剧不乱性的地步。[4]但是后果也是严重的。据环球网最新统计显示,在美国大约60%的婚姻以离婚结束。[5]而影视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国这个号称世界婚姻最稳定的国家离婚率开始走高。据新浪网资讯,中国离婚人群中22~35岁的年轻人是离婚主力军。[6]针对学生出现的钟点房、日租房等呈快速增长势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容易被蛊惑或误导,影视传媒受商业利益的驱动往往夸张放大西方个人主义、自由思潮,附带潜藏着一种文化的腐蚀,因此需要辩证看待,认清不良信息及危害,防止青年一代的文化观、价值观、婚姻观的错乱和行为的异化。

(二)加强校园道德建设

在互联网环境下,首先是创新教育的方式,增强中国新时代特色文化的正面影响,弘扬正义感与道德感,加强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生态环境;其次,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批判精神,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思考影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意义,透视影视文化内涵和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再者,转变追求情节的单纯娱乐,结合审美教育与美学欣赏,以艺术的眼光看待传媒的功能。现代传媒信息的发展决定校园道德建设只能疏不能堵。通过案例讨论、结合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主题设计等方面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提倡“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批判性看待各种文化,主动净化,抵御侵蚀,防止精神萎靡、道德滑坡、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等。

[参考文献]

[1] 杨世真.影视传播中的失德现象与和谐社会建设[j].新闻界,2007(06).

[2] 孙正洁.大众传播影响人的认知与态度的心理过程或机制[a].新闻传播学文集[c].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3] 黄戈生,王青.谈影视文化传播对学生审美品格的影响[j].电影文学,2007(13).

[4] kunkel d,farrar k m,eyal k,biely e,donnerstein e,rideout v.sexual socialization messages on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comparing content trends 1997-2002[j].media psychology,2007,9(03),595-622.

[5] http://health.huanqiu.com/mentality/relax/2008-10/2489 65.html.

[6] 22~35岁人群是离婚主力军[ol].http://news.sina.com.cn/o/2013-02-19/131926299509.shtml.

[作者简介] 吕丽珊(1975— ),女,广东饶平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华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