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丽心灵》男主人公心理发展解析-赌博下载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24日 07:04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赌博下载 » 品牌

[摘要]电影《美丽心灵》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并且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并深刻展示了他的内在心理发展历程,令人为之震撼。本文试图从这位主人公纳斯的非理性幻觉的端倪、非理性幻觉的拓展、非理性幻觉的突破来深刻洞察其心理的变化及动因,对主人公纳斯的个性以及思维与情感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能为广大观众拓宽理解这部影片的思路,更好地从中汲取精神养分。

[关键词]《美丽心灵》;心理;纳斯;分析

《美丽心灵》是一部极具成功的励志影片,是一个真人真事的传奇故事。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斯,一个性格孤僻而又天赋异禀的数学天才,从早年开始,他在数学领域就非常出色,曾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但不幸的是,就在纳斯事业达到顶峰时,却受到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斯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alicia)及朋友的相助下,坚定执著,顽强抗争。通过数年的不断挣扎、努力,最终走出这个阴霾,并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整个故事以纳斯的内在心智发展为基调,可以说向观众展开了一幅幅美丽而动人的生命画卷,为人类树立了理性超越疯狂的典范。

一、主人公纳斯非理性幻觉的端倪

在影片《美丽心灵》的开头部分,对主人公纳斯的个性以及思维与情感的冲突的再现,突出了纳斯心理幻觉已初露端倪,这为后面心理幻觉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一)思维与情感的不和谐

从影片的开头普林斯顿大学的招待会上,纳斯毫不忌讳地对别人领带加以评论以及对别人的学术研究的极端不屑的语言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孤僻的个性以及完全不懂交际礼貌的一面。在他的思维中,数学是可以解释一切的东西,甚至同学的领带也可以利用玻璃杯对光线的折射来模拟。他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并用数学逻辑和数学公式来对这一切进行表达,如鸽子夺食时的飞行轨迹,小偷抢劫后的逃跑路线。他那著名的博弈论就是对在酒吧里的社交观察中而得来的。他是一个天才,一个真正的数学天才,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社会生活中的他是一个失败的典型,他生性孤僻,心气极高,不爱交际,甚至拒绝交际,与其他同学的生活简直不相融。无疑,纳斯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是极端不和谐的。这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言:越专注于思考的人,其情感越容易受到冲击。一旦意识被思维全部占据时,情感就只能在无意识中存在。当排斥的情感不能被自我意识控制和理解,就会丧失理性,导致非理性情感的产生。因此,习惯于思考的纳斯,情感受到了严重排斥,而且是他意识所不能控制和理解的。影片中纳斯对于社交的格格不入就是很好的体现。

(二)非理性情感的表现

如上分析,纳斯的情感正是由受到排斥而成为非理性情感,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一是对孤立的百般无奈。虽然纳斯的智力超乎寻常,但却是一个孤独的天才。在他刚进普林斯顿大学校园的时候,独自一人走上楼梯,伴随着他的只是孤独的身影。伯特·海灵格导师教导他不要太过于自我封闭,要融入交往活动中以获得全新的视野和感觉,然而纳斯却觉得自己是只笨驴,不喜欢交朋友。他在回答威廉·帕切尔的“为什么你没有亲密的朋友?”时,说道:“我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更为关键的是,没有人喜欢我。”其实,纳斯觉得没人喜欢他只是他对别人不喜欢的一种映射,他对人际交往的拒绝使自己受到了孤立。二是对失败的万分恐惧。纳斯是一个非常害怕失败的人,现实的冲突总是让他紧张、焦虑。在一次下棋比赛中,他输给了竞争对手汉森,但是他接受不了这样一个事实,紧张、慌乱中打翻了棋盘。关于纳斯害怕失败的焦虑表现,在影片中多处可见,如当他的原创理论的研究受到阻碍时,焦虑的纳斯用头撞向了满是数学公式的玻璃。三是对爱情的极度迷惑。纳斯不仅对同学间的交往不屑一顾,而且对爱情也是较为迷惑,不理解什么是爱。在一次酒吧聚会中,遇到了一个女孩子,在朋友的捉弄下,纳斯来到她的身边,满脸镇静地说:假如我想和你上床,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但是你能否就当我已说过了那些话?在这里,纳斯看到的只是男女交往的目的和结果,在爱情上也运用了他的数学思维,更喜欢直奔主题,就如同解答数学,无论过程怎样都无所谓,只要能够得出结果。

二、主人公纳斯非理性幻觉的拓展

纳斯的思维与情感无疑是相冲突的,那些被他不屑、抗拒以及排斥的心理成分,逐渐加重了他的自我迷失,由此产生精神分裂并以非正常的臆像表现了出来。

(一)室友查尔斯

纳斯不仅缺乏人际沟通的技巧,也缺少与人沟通的积极主动性。正因如此,自我封闭、与世隔绝以及无法排遣的孤独集于一身。面对种种无奈的现实,面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矛盾,为了给不安的心境寻找一处平复之地,狂乱的他在头脑中就幻想出了一个与他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这足以让我们察觉了他无意识领域里对这种性格的过分压抑。查尔斯是纳斯同处一室的好友,但其个性与之格格不入,他放荡、沉迷于酗酒,与当时纳斯的拘谨、沉迷于数学形成强烈对比。在纳斯提及他为之着迷的数学时,查尔斯的看法则与他相反,认为数学不可能产生真理,其原因在于它太枯燥无味。在纳斯谈到关于博弈论还没有完成时,查尔斯却对他说:你有多长时间没约会了?尽管如此,但查尔斯与其他同学却有所不同,会经常不断给予他鼓励,说他是一个天才,在他失意时给他安慰,在他成功时为他欣喜若狂,纳斯从查尔斯那里得到了认可。这对自怜自苦的纳斯而言,鼓励和认可无疑是所期待得到的东西,而查尔斯的这些,正是迎合了他的需求,使他继续不间断行进。同时查尔斯性格中的诸多方面是被纳斯否定了的内容,这些被他否定的东西多少暗示了查尔斯是其本我意识的一种体现。

(二)国防部官员帕切尔

纳斯自视甚高,渴望得到社会的肯定,但又害怕失败。得益于天才的灵感与不懈的努力,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惠勒实验室,为美国国防部工作。一次,国防部的官员请他破译苏军的密码,他出色完成了任务,然而国防部的官员不让他涉及更多的秘密。这时,另一个幻想人物帕切尔出现了,他让纳斯担任破译密码的特工,并提高其保密等级。这让我们看到了纳斯对事业上更大成功的渴望。实际上,在美国国防部工作就代表着纳斯事业上的一个成功,然而对于他来说,并不满足,当他感到越来越成功的时候,他越加不能接受失败。帕切尔这一幻想人物的出现舒缓了纳斯对失败焦虑的内心。他不仅仅是纳斯内心世界“老大”(big brother)形象的化身,而且赋予了纳斯一项内心所期盼的“t0p secret”任务,这样至关重要的任务是对他事业上的更大成功的肯定,同时也满足了他出人头地的渴望。

(三)小女孩玛休

纳斯幻想中的第三个人物玛西,是查尔斯的侄女,也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女孩。她天真可爱,是纳斯心中的女性情感填补。从纳斯在酒吧中因不了解女性情感而被对方扇了一个耳光的情节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情感经验比较欠缺,也相当不成熟。在他被聪慧的艾丽西亚即后来的妻子引入爱情领域并为之吸引时,强烈的情感冲击让毫无情感经验的纳斯受到极大重创。因此,纯真无邪的玛休开始成为纳斯头脑中异想天开的生成物。也就是那一次,纳斯向幻境中的室友查尔斯说起艾丽西亚时,一脸的幸福溢于言表。他说:“她非常美丽,更不敢叫人相信的是竟然很喜欢我……我应该娶她吗?”可以说,对于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玛休的出现,是纳斯渴望人性温情,家庭温馨的体现,是被爱的需要。

三、主人公纳斯非理性幻觉的突破

精神分裂牢牢控制了纳斯,但纳斯涅槃重生,自我和原型从冲突对立到妥协融合,他的心智在不断地向前拓展、突破,最终回归理性,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

(一)幻觉的苏醒

纳斯的精神分裂症越来越严重,已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幻。而艾丽西亚的不离不弃的爱让他感受到了一种真实的存在。也正是这一真实的情感让纳斯开始关注现实世界,从真与假的迷惘中慢慢苏醒。正如在获得诺贝尔奖时的获奖感言中纳斯的话:爱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是没法用正常的逻辑去推断的。

从影片中关于纳斯在受到三个幻想人物同时要逼杀艾丽西亚时的那场挣扎来看,这是纳斯开始正视自己的转折点。纳斯的精神分裂症复发,艾丽西亚想打电话给医生让来治疗,但帕切尔对纳斯说道:必须把她阻止住。纳斯担心妻子的生命安全,就说:不要牵扯到她。在帕切尔掏出手枪准备打死艾丽西亚时,纳斯却冲过去撞掉了他的枪。在艾丽西亚逃出之后,三个幻想人物同时出现并给他巨大压力。帕切尔铁着脸、拿着枪,对他说:杀掉她,不是她死,就是你死!就在这个时候,查尔斯和玛休也来了,查尔斯说,就按照他的意思去杀掉她;玛休拉着他的手,似乎也在暗示他去杀掉艾丽西亚。此时,纳斯望着多年来一直没有任何变化的玛休,他顿时清醒了,于是飞奔出去把艾丽西亚挡住,激动地对她说道:玛休她一直就没有长大过,这绝对不是真实的。纳斯的清醒,正是由于他不愿意看到深爱他的艾丽西亚受到任何伤害,也正是艾丽西亚对他的真实情感让他分清了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觉。

(二)理性情感的回归

纳斯妻子无可动摇的爱和坚定的信念让他回到了现实,也激发了他正视自己的勇气。在他的意识中,情感不再是一片空白,这是他的动力,他决心同疾病抗争到底,摆脱那些非理性情感的控制和幻觉的困扰。

纳斯的康复过程是艰难坎坷的,一开始困难重重,人们笑他是疯子。幻想中的查尔斯、玛休、帕切尔一直纠缠着他。例如,在出院一段时间后回到普林斯顿,希望能呆在学校图书馆却因管理员没有看备忘录而被认为没有身份认证拒绝进入,纳斯不被认可和接受的情绪让帕切尔再次出现,情绪一度失控,趴在图书馆的窗台上喃喃自语,焦躁不安。然而在妻子和朋友马丁·汉森的鼓励下,他靠自己的意志坚持了下去。他选择忽视幻想中的人物,像饥饿者控制自己的食欲一样,他靠意志控制着自己对数字的幻想和对未来的憧憬,不断克服自我,超越自我,面对失败,他不再过多去在乎别人的看法和嘲笑。面对孤独,他主动融入人群。纳斯说:“他们都是过去,每个人都会被过去所缠绕。”在他的努力下,幻想渐渐地远离……影片的结尾部分非常动人:只见纳斯轻轻地挥挥手,和蔼地笑着向他那几位幻想中的“朋友”告别,这一情节将影片推向了高潮,圆满了主题——幻象的世界已渐渐地远离了他,乌云尽散,光明显耀他的内在世界康复了,理性又重现了美丽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尹辉.爱与孤独——电影《美丽心灵》赏析[j].新世纪文学选刊(上半月),2010(02).

[2] 白念文.理性与疯狂:电影《美丽心灵》的叙事视角解读[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11).

[3] 陶稀.理性的光辉 美丽的心智——电影《美丽心灵》美感三题及其他[j].美与时代,2003(10).

[作者简介] 熊丽娟(1982— ),女,四川自贡人,硕士,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网站地图